2012年1月19日

[轉錄] 杉原海岸的未來

2012-1-19 22:28 作者:劉侑學
出處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4792


美麗的杉原海岸是許多台灣人遠離塵囂、洗滌身心的一塊淨土,也是所有台灣國民共享的珍貴資產,而今,台東縣政府以每月3萬元的低廉租金,允許財團在保護區中開發,承租期長達50年。杉原海岸地處東部地震帶,地震頻繁,又因無山脈阻隔,颱風往往可直撲當地,且其下岩層屬於利吉混同層,因含大量泥質物,抗蝕能力差,遇水即軟化造成滑動,或被雨水沖刷侵蝕而流失,若雨勢過大,往往造成嚴重災情。如此惡劣的環境,能具備此天然美景實屬大自然的恩賜,台灣的瑰寶。
杉原海岸目前有6個開發案同時進行,涵蓋面積總達88.6公頃,棲息於其中的生物有上百種,以陸域生物為例,包含14種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生物、4種保育第三級物種、17種台灣特有種及33種台灣特有亞種,包含許多來台躲避惡劣環境的冬、夏候鳥,稀有的猛禽類及穿山甲等,這些生物受到人類開發的威脅,侷限在杉原地區這淨土中,人類應該與之共存共榮,而不是汲汲營營地開發利用。
台東的6個開發案位置及開發面積如【圖1】所示,其中除了美麗灣渡假村違法動工之外,其餘5個尚未開始興建,倘若通過環評,准許開發,會導致下列幾大問題:
▲【圖1】開發案位置及面積圖。

一、生物棲地

開發初始,大面積的植被勢必被砍伐,生物合適的棲地不再,被迫遷離甚至死亡,棲地破碎化會造成生物基因交流頻率降低、近親繁殖等不利影響,導致族群滅絕,許多保育類的生物將從台灣這塊土地上絕跡,生物多樣性因而降低。
在6個開發案中,娜路彎大酒店與杉原遊艇港環境影響說明書中聲稱開發面積不大,又因動物具備遷移能力,會向外遷移,故對生態影響應屬輕微。但若完全開發,杉原海岸被6個開發案包圍著,動物即使遷徙到他處,遭遇到的只是另一個開發案範圍,四面楚歌,未來堪憂。候鳥群為暫避惡劣的氣候而至東台灣,若連這庇護所都失去了,牠們該何去何從?

二、懸浮微粒增加與土壤沖刷流失

興建期間,砍伐植被,利吉混同層上層的泥沙裸露在外,隨風逸散,加上挖土機的工程執行、載運卡車的魚貫進出及營運期間大小客車的頻繁往返,都將造成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增加,導致空氣品質降低。台東素有沙城之稱,每年受颱風或東北季風影響,地上泥砂揚起造成沙塵暴。懸浮微粒中若夾帶化學污染物或微生物,將會造成當地動物及居民的眼疾、呼吸道疾病,也會阻塞植物氣孔,導致光合作用效率降低等不良影響。
Bishop及Baker的團隊分別在北太平洋及大西洋海域研究中指出,沙塵暴帶來的鐵及無機鹽溶入海中會造成藻華現象,海洋群聚結構改變。此外,過多的異營菌利用海水中的有機碳,排放出二氧化碳,加上透光度下降會導致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溫室效應將會漸趨嚴重。
根據都蘭灣黃金海休閒渡假村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顯示,開發期間,因為利吉混同層上方的泥層遇水軟化,易被雨水沖蝕,土壤流失量將從每年每公頃4.24噸(t/ha)上升至288.99噸,增加近70倍,就算工程結束後的營運期間,也會增加逾兩倍,如此大量的泥沙隨著坡度向下流入杉原海岸,再加上台東地區盛行北北西風及西北風,揚起的泥沙隨風飄落海中,造成沿岸海水濁度劇烈上升,沿岸潮間帶豐富的底棲生物及珊瑚等,因移動能力低或固著在礁石上,逃避的機率不大,僅能忍受此惡劣環境甚至衰弱死亡。即使業者有灑水、防塵網及截水系統的防治,也無法完全改善此情形,嚴重影響當地環境生態。

三、污水處理

營運時期,環境清潔、食物清洗、遊客淋洗及游泳池的使用等活動,會產生大量的生活污水,杉原棕櫚濱海渡假村業者預估營運期間,生活污水量達每天668立方公尺(CMD),相當於每天需要668噸的用水量,雖然業者皆有設置污水處理廠,污水可被處理成符合標準的放流水與脫水剩餘的污泥殘渣,因放流水中含氮、磷成分,污泥殘渣中也富含有機質,業者將之作為景觀植物的肥料及澆灌用水,看似符合經濟、環保效益,但實際上土壤和植物吸收速率有限,若期間降雨,氮、磷等有機物質沿著山坡流入海中,將會造成鄰近海域優養化,潮間帶和珊瑚礁生態驟變,若業者使用一般化學肥料及動物糞肥甚至殺蟲、草劑等,後果則會更加嚴重。
1997年開始,Costa等人在巴西東岸進行生態研究發現因為人類急遽的開發,使大量的營養物質滲入地下水中,地下水經由滲透作用滲入海中,沿岸海水營養物含量上升,促進浮游生物生長,透光度下降,限制了深度較深的共生藻石珊瑚(zooxanthellate corals)的碳酸鹽生成,與珊瑚競爭生存空間與日光的大型海藻(macroalgae)也因為營養物的增加而快速增生,更使得珊瑚的處境相形見絀。相同的情形,也發生在台灣南岸的墾丁,加上過度的商業化,水上活動及核能發電廠的熱水等,墾丁的珊瑚礁在夾縫中堅強的求生存,只期許這樣的事件不要在台灣一再的發生。

四、遊客活動

渡假村聚落的形成會帶來大量的人潮,渡假村中人聲鼎沸,原本幽靜的山林也跟著喧囂了起來,雖然帶動了當地的經濟,也破壞了原有的純樸民情與生態環境。【表1】為杉原棕櫚濱海渡假村計畫書中提出的構想說明表,包含大量觀光活動及環境開發,勢必會造成脆弱的生物們的驚嚇與傷害。

▲【表1】都蘭系統各遊憩據點發展構想說明表。

潛水或直接在礁岸上活動皆會對珊瑚與底棲生物的物理性傷害,壓碎或刮傷生物體組織等;遊客塗抹的防曬油滲入珊瑚體中,將會加速珊瑚礁白化;遊艇停泊時,使用的錨及鎖鏈會擊碎船底的珊瑚礁,而船隻表面為防鏽蝕的油漆塗層中含有重金屬銅,動力所需的汽油或有滲漏及揮發等可能性,種種因觀光旅遊所興起的活動皆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傷害。經由美國學者Saphier估算,發現船錨及鎖鏈對珊瑚礁的破壞最嚴重,其次是潛水,若綜合以上各活動的負面效應,對海洋生態將會造成巨大的衝擊。

五、珊瑚棲地破壞

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曾經在杉原灣海域記錄到110種珊瑚,佔了台灣珊瑚種類的3分之1,然而近3年來杉原灣海域珊瑚死亡率增加7倍。而且許多開發案若開始進行,又將直接破壞珊瑚棲地。杉原遊艇港建設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中表示:「就本建設計畫,港口、航道將浚深至-4.0公尺,水深不足-4.0公尺之海床礁石必須予以清除,另為穩定港區水域,將優先設置外廓堤,上項施工作業將因水中浚挖及拋石活動之進行,直接影響底棲生物之棲息地而影響海域生態……。」為興建杉原遊艇港,沿岸4千平方公尺的珊瑚礁將在旦夕之間,被業者全數剷除,只為便利遊艇的進出,對東海岸生態的破壞,只因業者的「此為無可避免之影響……損失量與此區開放海域之廣大生物資源量相比,明顯微不足道……」數段話而通過環評,准許開發。
本來珊瑚具有在劇烈壓力下恢復的能力,但是杉原海域的珊瑚生態系將面臨上述多重壓力,諸如:來自陸地的沉積物、營養鹽過剩造成大型海藻的優勢、氣候變遷導致珊瑚白化,現在又加上人為改造海岸線、直接佔用珊瑚棲息地,將會導致杉原地區沿海的珊瑚礁群落衰敗甚至滅絕,然而珊瑚並不是唯一受害者,海洋生物種類中約有25%棲息在珊瑚礁,因為造礁珊瑚的骨骼具有各種不同形態與空間保護海岸,也是減緩海嘯衝擊天然防波堤,可以提供海洋生物產卵、育幼、棲息、躲避天敵的角色,若珊瑚不在了,許多生物也將會在東海岸消聲匿跡。
此外,珊瑚礁被稱為海中的熱帶雨林,生產大量營養物質及其豐富的棲地類型,吸引了眾多的迴游性魚類,每年為花東地區增添許多收入,於民國97年漁業產值逾11億,但台東縣政府卻為了每個月3萬元的租金,開放財團破壞沿岸環境,放棄廣大的漁業資源,罔顧漁民權益,是否過於短視近利了呢?
根據Kinsey、Connell和Connell等學者的研究,若珊瑚受到持續不間斷的劇烈干擾,珊瑚將沒辦法復原。Global Coral Reef Monitoring Network在2004年的報告,加勒比海珊瑚礁的覆蓋率因大量的觀光活動,在25年內降低了80%,圖2顯示墨西哥著名海岸開發前後差異之大,當地生態破壞殆盡,僅剩下鼎沸的人聲與頻繁的商業活動。
6個開發案,漫長的50個年頭,對台東而言究竟是璀燦的黃金歲月,抑或是摧殘的黑暗時期?大眾所需要的是曲徑通幽的杉原海岸,還是熙來攘往的墾丁南灣?值得台灣民眾深思熟慮。經濟的發展可以從很多層面著手,但造成的環境破壞或許再也無法復原了。(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班)

引用文獻

Baker, A. R., Kelly, Biswas, K. F., Witt, M. & Jickells, T. D. (2003).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nutrients to the Atlantic Ocean. Geophysical reserch letters, 30, 2296-2299.
Bishop, J. K. B., Davis, R. E. & Sherman, J. T. (2002). Robotic observations of dust storm enhancement of carbon biomass in the North Pacific. Science, 298, 817-821.
Costa, O. S. Jr., Leao, Z. M. A. N., Nimmo, M. & Attrill, M. J. (2000). Nutrification impacts on coral reefs from northern Bahia, Brazil. Hydrobiologia, 440, 307-315.
Costa, O. S. Jr., Nimmo, M. & Attrill, M. J. (2008). Coastal nutrification in Brazil: A review of the role of nutrient excess on coral reef demise. Journal of South American Earth Sciences, 25, 257-270.
Guieu, C., Bozec, Y., Blain, S., Ridame, C., Sarthou, G. & Leblond, N. (2002). Impact of high Saharan dust inputs on dissolved iron concentrations in the Mediterranean Sea. Geophysical Reserch Letters, 29(19), 1911-1914.
Honey M. & Krantz D. (2007) Global Trends in Coastal Tourism, Center on Eco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Saphier, A. D. & Hoffmann, T. C. (2005). Forecasting models to quantify three anthropogenic stresses on coral reefs from marine recreation: anchor damage, diver contact and copper emission from antifouling paint.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51, 590-598.
Kinsey, D.W. (1988) Coral reef system response to some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stresses. Galaxea, 7, 113–128.
Wilkinson, C. (2004) Status of coral reefs of the world: 2004, 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Marine Science, Townsvill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