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海洋污染 珊瑚礁全都錄
環境資訊電子報2009年9月18日台北訊,
特約記者黃元照報導
許多人對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印象最深刻的,是畫面中從北極冰柱所偵測到過去數千年二氧化碳濃度持續瘋狂飆高的折線圖。為了更加了解古海洋歷史,海洋科學家還可利用珊瑚骨骼來作為探索海洋環境變遷的重要工具。
造礁珊瑚廣泛的分布在南北緯30度的十數公尺淺水域;而造礁珊瑚在海水生長過程中,會將周遭的環境變化詳實的紀錄在碳酸鈣骨骼內;更重要的是,造礁珊瑚生長快速,一年可達數公分以上,生命週期往往超過一個世紀,這些優點更讓珊瑚成為解析古氣候及環境變遷的最佳利器。
其中,最常被利用的是大型團塊狀的微孔珊瑚(Porites.)。在墾丁及綠島海域一年可以生長一公分左右,在適當的海洋條件下生長,三、四百年後可高達一層樓,外觀就像是一頂巨大的海底鋼盔,例如綠島的大香菇珊瑚。由於珊瑚骨骼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及同位素也可以提供海洋的水氣交換、能量傳輸、大洋環流以及全球變遷資料。台大地質系沈川洲教授指出,海水溫度每升高攝氏一度,會造成正在成長的珊瑚骨骼中的鍶元素減少0.8%,鎂元素增加3%,鈾元素減少5%。因此,珊瑚也就像是一支天然的溫度計,忠實紀錄海水每個時期的溫度變化。
在國內,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陳昭倫教授與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游鎮烽教授,正率領一支研究團隊,在澎湖群島進行珊瑚骨骼的研究計畫,包括澎湖北島的吉貝與姑婆嶼、本島馬公內灣的鐵線尾海域,還有南島的七美及東吉嶼等海域。
研究團隊將珊瑚採樣回來,經骨骼切片、X光拍照、骨骼微取樣及清洗等一連串複雜的樣品處理及儀器分析,已初步掌握澎湖各海域過去15年的表層海水溫度變化情形,也意外發現東吉嶼南方每年夏秋兩季會固定出現湧升流(大量營養鹽由海底湧向海水表層)的紀錄。
此外,從馬公內灣的珊瑚骨骼,也記錄到過去5年的人為污染歷程,如箱網養殖漁業飼料過量餵飼(鐵鈣比),大型廢棄物垃圾場金屬污染物經底層滲透流入珊瑚礁區(鎘鈣比)等。
該研究團隊表示,未來還將持續進行數值資料分析以及環境資料比對工作,屆時澎湖海域的環境變遷情形,將更加清晰呈現國人面前。
正當國內外的海洋學者均大聲疾呼「珊瑚白化、海洋酸化、全球暖化」的今日,保育珊瑚礁、保護海洋,還有一條漫長的道路要走!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生物多樣性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