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4日

[新聞] 海嘯解析 台灣史上最大海嘯 144年前出現

海嘯解析/台灣史上最大海嘯 144年前出現
2011/04/04【聯合報╱記者蔡永彬】

台灣時間3月11日下午1點46分,東日本外海發生芮氏規模9.0強烈地震,是自1935年「芮氏規模」通用以來排行第4強震。地震引發海嘯,日本因此死亡、失蹤的人數合計已經超過2萬人,甚至還爆發核能電廠輻射外洩危機。

地震發生10分鐘,太平洋海嘯中心(PTWC)發布第一號海嘯電報,將日本、俄羅斯列為海嘯警告區域,台灣、關島等地列在「觀察名單」中;1小時後,日本福島相馬市觀測到最大浪高約7.3公尺。台灣中央氣象局當天下午2點半發布海嘯警訊,3點半、4點45分發布2次海嘯警報,這是氣象局有史以來第2次發布海嘯警報。

當時氣象局預測最大波高約50公分,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吳祚任推估蘇澳、基隆外海1、2公里處波高約35公分、高雄外海25公分,其他地區(除台灣海峽之外)外海約10至20公分高。

海嘯在當天下午5點40分起依續傳到花蓮、台東、基隆,根據氣象局潮位站資訊,宜蘭頭城烏石港約12公分,基隆、宜蘭蘇澳、台東成功約10公分。

自「芮氏規模」通用以來,有紀錄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在智利中部外海的規模9.5地震,智利Valdivia省主要港口Corral發生大海嘯,總死亡人數將近6000人,海嘯甚至波及日本和菲律賓。

台灣史上最大海嘯紀錄在1867年的基隆,有造成傷亡。


往後、往高撤離 別慌可保命

中央氣象局局長辛在勤指出,一般來說芮氏規模8以上的地震才容易造成海嘯;氣象局地震中心副主任呂佩玲說,只要本島發生規模超過6、深度小於35公里的地震,氣象局會在地震報告中加註「注意海水潮位變化」;近海發生規模超過7、深度小於35公里的地震,就發布海嘯警報。

台灣史上有紀錄的海嘯很少,如果海嘯真的沖向台灣,哪裡最危險?專家指出,基隆到宜蘭、台南到墾丁兩個地方,海底地形平坦,容易讓海浪堆積,進而造成災害。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台灣東部沿海水深很深,就算海嘯襲來,造成的波浪高度不高;反而是宜蘭、基隆一帶,沿岸地形由淺至深、慢慢往外增加,海嘯遇到沿岸較淺的地勢,波浪就會增高。

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吳祚任則說,位於菲律賓西岸的「馬尼拉海溝」,是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評定「全球最活躍」的海溝。如果因地震而引發海嘯,台灣西南沿海只有25分鐘應變;屆時屏東東港有可能全部淹沒、高雄、台南市的精華區也會全遭摧毀。
氣象局今年建立第一個海外地震與海嘯觀測站,郭鎧紋預計海嘯預警可以多10分鐘。

此外,中大海嘯研究實驗室已完成「海嘯模擬預報系統」,利用USGS在網路發布的資料,再根據美國康乃爾大學「多層網格海嘯預測」(COMCOT)模式,希望讓人民、政府與企業都能爭取反應時間。

另外,國家科學委員會將建置「台灣海嘯災害潛勢資料庫」,提供災害防治工作參考。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發言人李維森指出,遠道而來的海嘯一定有時間應變,大家不要慌,記得往後、往高撤離;而且台灣房屋多為鋼筋混凝土構成,比日本木造房屋強很多,正確的防災態度才是自己的「救命符」。

出處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219&f_ART_ID=31079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