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這則新聞報導的地點是杉原海岸北礁以漢人(包括漢化的平埔族)為主要住民的杉原聚落,該地所成立的保護區立意雖好,卻沒有尊重杉原海岸裡的鄰居(刺桐部落)的文化慣習,逕自劃設的保護區保育理念沒有跟周邊居民做好溝通,已經造成部落居民的不便,因為每年的豐年祭採集範圍原本就包括現在保育區的範圍。
其實,原住民原本的採集方式就有其永續性的設計,所以海邊有取之不盡的食物養活世代的族人,反觀近現代的商業採集(有買賣,就有傷害),為了賣錢而拼命採集的情形,跟過去僅採取一家大小食用的情形,是不同的。
除了須要跟鄰近部落族人充分溝通保育理念之外,也要注意,都蘭灣這一帶的自然海岸向來就是許多人(包括原住民及非原住民)跑來採集的熱門地點,外界在看保育區與部落文化衝突的時候,除了檢視當地人的採集習慣之外,也應該考量外來採集者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另外,其杉原保育區的某些做法也令人質疑觀念是否有偏差。例如,杉原保育區向來引以自豪的「餵魚活動」,如果說,保育區委員會自豪保育區的海洋被照顧得很好,若是因為健康的海洋生態系而能生養很多魚,那麼這樣很好,但是為什麼還要餵食呢?? 大海裡的魚也是「野生動物」,餵食保育區裡的野生動物,這樣是正確的環境教育行為嗎?看在我們的眼裡覺得非常不適當,除非杉原保育區的人把那邊的魚當成寵物在養、把保育區的水域當成魚塭,否則,以「餵魚活動」來彰顯保育成果,對我們來說一點說服力都沒有,並且認為是負面教育!
***
出處 2010-12-21 20:00 公視晚間新聞
http://web.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66904
台東縣杉原漁業資源保護區,是國內第一個能讓人們在岸上親近海水魚的天然海域,遊客常到這裡來餵魚,不過因為遊客量愈來愈多,人們走進潮間帶,會干擾潮間帶生物的生態,保護區志工,最近在潮間帶礁岩區,用海底的石頭堆砌成海中步道,方便遊客行 走,也希望能盡量減少對潮間帶生物的干擾。
台東縣杉原漁業資源保護區,魚蝦螃蟹生態豐富,而且還可以餵海魚,是東海岸很熱門 的觀光景點。但退潮時,遊客會走進潮間帶戲水觀察生物,不知不覺干擾到這些小生命,為了兼顧生 態保育和觀光發展,保護區管理委員會這個月爭取到三十萬元,請來十多名臨時工,用海裡的石頭,舖了這一條一百八十公尺長,伸向海中的步道,這個週末工程全部完工, 到時候遊客就不用再閃避。
這條海中步道,也考慮了潮間帶生物的移動性,每一小段步道都設計有涵管,方便生物 穿梭步道兩旁,而且魚群現在也很喜歡靠近這條步道,這樣能讓遊客跟海魚更親近。
記者 章明哲 台東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