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1日

[轉錄評論] 文化視盲的環評

2012-06-10 00:31中國時報【張宇欣】

 插圖/YOU,'12.06

     六月二日在台東縣政府強渡關山、硬送美麗灣環評的會議上,支持方論點歸納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經濟利益,而反對方論點,則包含了生態、環境以及文化。諷刺的是,握有環評是否過關之生殺大權的環評委員,沒有一個是文化相關背景的學者。在諸多違反程序正義、環境正義之爭論外,當天會議上,終於聽見了微弱的文化的聲音。一個開發案的進行,關係的絕對不只有環境、生態與利益分配而已,對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的衝擊,以及人與原生文化的斷裂,其影響更是無法量化計算。

     於環評會議三天前才公告的環評書內,對工程基地內的文化資產僅以相對簡短的篇幅敘述,此環評書對工程基地文化資產之影響評估調查,其調查期程僅於九十六年三月十六日至九十六年三月廿五日止十天,即完成所有文獻蒐集與田野實地調查,於如此匆促的時程內即宣稱對當地文化資產獲得如實掌握之調查報告,對此筆者首先提出極大質疑。環評書具體缺漏之處,即在文化資產調查多侷限於古蹟或史前遺址,卻對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文資法)所定義之其他文資類別略而不談。致使實際存在於相關工程當地之「實然文化資產」--應類屬於第二類「遺址」與第三類「文化景觀」之「風箏石」與第七類「自然地景」之「珊瑚礁群」,遭受漠視與侵害。

     在別墅工程預定地所在的防風林內,存在阿美族與卑南族起源神話之遺址「風箏石」( Fasiawan ),卑南族人稱此地為Fudafudak。筆者就蒐集之日治時期文獻與宋龍生(一九九八)田野調查之多方口碑皆發現,阿美族、卑南族的歷史口碑均有「風箏救弟」的故事,且「風箏救弟」兄弟的家族系譜、故事中的地點,甚至風箏的作法和放風箏的過程,記述皆鉅細靡遺。筆者更進一步參照卑南社始祖及少年英雄系譜,佐證故事情結和人物確為卑南族人,更加強上述口碑的真確性。承考證資料,並對照文資法第一章總則第二條「遺址:指蘊藏過去人類生活所遺留具歷史文化意義之遺物、遺跡及其所定著之空間」與第三條「文化景觀:指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之文化資產定義,位在相關工程基地內、對卑南族與阿美族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的Fudafudak與風箏石,確實符合「蘊藏遺跡及其所定著之空間」,可見美麗灣工程現場仍存在著原住民族未經指定、但「實質」為文化資產之遺址與文化景觀。

     因此對照環評書第六章提及,僅針對相關工程基地範圍內之史前遺址、古蹟、歷史建築與重要民俗活動等四項作調查,且宣稱「並未發現相關工程基地範圍內有新的史前遺址」,遺漏工程基地範圍內符合文資法規範之其他文化資產,明顯對文資法未甚了解且限縮該法對文化資產的定義,因此該環評並無如實顯示工程基地內之所有文化資產,其周延性與真確性令人質疑。

     此外,環評書中已將分別距離工程基地二、三百公尺內的杉原遺址、富山第二遺址與富山第一遺址納入調查,並稱「無產生直接的影響關係」,而對於座落在別墅工程現場、理應也納入環評書的Fudafudak與風箏石,竟在環評書中支字未提,顯示美麗灣開發單位在文化資產影響評估方面,漠視且簡化當地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存在,明顯存在諸多缺漏,若該工程逕行開發,對文化資產保存著實為一大傷害。

     姑且先不論諸多法律與程序正義之爭論,開發單位在過去以及六月二日環評會議上,皆一再宣稱會對現有開發與後續擴建開發做好最完善的整體規劃,以保存維護當地原有生態、環境與文化。言猶在耳,兩相對照之下,美麗灣開發單位是否真的如其宣稱,已完成所有開發工程所帶來的影響評估以及後續長期的維護計畫?六月二日的環評會,究竟評了什麼碗糕?全民自有公斷。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博士生)

出處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061000314.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