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

[轉錄] 目擊東海岸美麗灣之嘆


目擊東海岸美麗灣之嘆(101年8月13日)
文/張淑惠
出處  http://www.mdnkids.com/family_edition/detail.asp?sn=699  國語日報

  藉由火車接駁,避開暴雨連連的南迴公路,我們來到了臺東。剛出太麻里車站,大雨稍歇,天邊出現了美麗的晚霞,我們不禁深吸一口冰涼的空氣,哇!好舒暢啊!臺東——臺灣後山,我們來了!

  也許是徒步環島的關係,我們不再被車子空間局限,直接與環境接觸,而「空氣」往往是我們到臺灣不同角落的「第一個接待員」。在西部聞到的是汽機車油煙味,南部化工園區則聞到很奇特的味道。據臺灣環境資訊中心指出:「臺灣的空氣懸浮微粒超標,汙染最嚴重的縣市是嘉義市、高雄市跟金門。據美國的研究顯示,就算不抽菸,只要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2.5,每十個單位就會增加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七的肺癌死亡率,上述縣市都超過WHO所訂PM10的標準。」臺東縣是全臺空氣品質最好的地方,難怪一下車,就覺得味道好清新哪!

  在臺東,有一種走入原始的奇特感受,無論是走到哪兒,抬頭所見都是大山——好大好大的山,稻田邊緣也是陡然聳立的高嶺。從進入臺東後,由於感官直接接觸大自然,因此跟人談話的內容總是不離「美麗灣大飯店」開發案。

海岸開發 是進步還是退步

  我同學的阿姨是臺南人,住臺東已三十年了。這回到臺東,我們接受她招待。用餐時,她說:「美麗灣是我們臺東人的痛,一年租金五十萬,幾個朋友湊一湊就有了,那我們可以租嗎?」海岸是大家的,五十萬就擁有一大片海灣一年的使用權,令人驚訝吧!

  陳先生的老家就在飯店旁,是至今不願賣地的十幾戶之一,也是最早反對飯店開發案的人。他說,自小他靠海長大,海洋對他有重要意義,即使已搬到臺東市多年,但還是經常出海。談話這天,他才從海裡鏢旗魚回來。他認為,經營飯店無法造福當地子弟,而居民只能拿了賣地的錢,遠離原來的生活方式,同時失去了謀生能力!原有的社群與人際關係也隨之瓦解……

自然或發展 重新思考人與環境

  大苑,不到三十歲的年輕女孩,在臺北出生長大,念完研究所後,因為登山找到了大自然帶給她的復原力。看起來長得有點像原住民的大苑,隨著男友回到他的老家刺桐部落,關注當地的生態。在加母子灣,我們跟她不期而遇,她正拿著相機拍兩部怪手開挖海岸的景象。

  她說,這是縣政府「海岸步道發展計畫」的施工,岸邊已經灌了水泥,沒有預告,也沒有施工警示線,似乎不想引人注意。乍聽覺得是國家建設的美意,但細想:人們隨時可以在海灘上漫步,何需步道?建步道究竟是拉近人與海洋的距離,還是拉開呢?

  幾天後,大苑帶我們走到飯店工地。她說,部落的老人家,一個月有兩三個晚上會沿海岸手灑八卦網,一個晚上大概可以撈到兩百多條魚,但那種魚怕光,老人家擔心飯店營業後,魚群是不是就不來了?

  一個月兩三天晚上,合計捉不到千條魚,感覺影響生計不大,但這些居民本來就是靠著東一點、西一點的採集與魚獵,季節性的上山下海以及耕種,拼湊著過日子。在這裡露營的傍晚,我們也跟著大苑及部落小女孩到海邊撿拾乾木頭,攢一點點的金錢,換取食物與生活用品。如此想來,那些魚獲說不定夠他們吃好些天呢!

  只取足夠的生活所需,不但健康,也不會落入滿足欲望巨獸的輪迴裡。

  眼前景象令人感嘆,有限的資源被少數人占有,那麼人生無法累積足夠財富或選擇不累積財富的人,是否連大自然的賜予也無法享有了呢?不能因為海岸線長而放棄某一段,西部海岸我們不也是如此逐漸失去的嗎?

  還記得,飯店旁有塊私有地,用木板蓋了咖啡屋,地板跟天花板還特意鑿了大洞,讓老樹得以繼續生長。這種工法和鏟平整片樹林是截然不同的,也和廉價提供財團使用海岸的感覺,大不相同啊!

  想來,我們又目擊了一個環境正義與多元價值取捨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