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1日

蘭嶼核廢輻射量測出逾千倍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新頭殼 – 20121021 下午12:23

〈獨家〉蘭嶼核廢輻射量測出逾千倍

新頭殼newtalk 2012.10.21 邱清芳/台東蘭嶼報導
蘭嶼核廢料貯存場經過4年檢整重裝作業,距離貯存壕溝或黑色桶子5公尺以外的地方,學者張武修卻測到輻射劑量高於背景值上千倍,顯示當地環境十分不安全。
日本首都大學放射醫學科教授加藤洋日前攜帶測器材前往蘭嶼進行輻射檢測並公布調查報告指出,有10個採樣點輻射劑量偏高,這些異常的輻射「熱點」,輻射值從每小時1微西弗到30微西弗都有超過環境背景值的10倍。但這項調查遭到行政院原子委員會駁斥。
民進黨立委林佳龍、劉櫂豪和國民黨立委陳學聖17日到蘭嶼貯存場實地勘查,台灣輻射安全促進會理事長、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營養學院教授兼副院長張武修也攜帶儀器在貯存場主體、周圍草叢、岸邊排水溝、朗島國小等處進行輻射監測,結果發現與原能會稱「環境安全無虞」的說法有所出入。
原能會放射性物料管理局長邱賜聰則一再強調,歷年來各項監測結果均在背景變動範圍內,環境安全無虞。不過,他也說,預計11月間將邀請日本福島核災的相關學者與台灣的專者學家共同到蘭嶼進行島內的輻射強度監測,並與當地居民對話,以釐清居民的疑慮。
張武修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核廢料貯存場經過4年的檢整後,核廢料貯存場的周圍測到「不尋常」的輻射強度,核廢料經過30年貯存仍有相當高的放射線強度,代表這是非常危險的廢棄物。
他進一步說,距離核廢料貯存桶5公尺遠的地方,局部測到的放射線強度每小時高達2030微西弗,顯示可能一部分廢料已經超過低強度放射標準,讓中度或高強度核廢料與低強度核廢料魚目混珠一起送到蘭嶼貯存場。
台電公司也在立委們要求下,首次用怪手將壕溝內的核廢料開蓋,壕溝旁有一桶桶內裝核廢料的黑色桶子,張武修說,他測到每小時3132微西弗輻射強度,超過背景值0.10.2微西弗,如果放在壕溝或桶子上面測到的輻射強度可能高達150微西弗,比背景值高出上千倍。
他說,這個結果顯示即使有做水泥牆保護,仍有高輻射劑量,代表環境不安全。
張武修說,台電公司應該針對30年來陸續送到貯存場的核廢料來源做一個說明,不能僅稱全都是低劑量的核廢料,根據他的測量結果顯示,30年後到貯存場實地測量仍發現相當高的輻射劑量,貯存場內可能放有高劑量核廢料。
他表示,10萬桶的核廢料經過4年檢整,並沒有減少反而有更多的桶子,假如蘭嶼核廢料貯存場要另闢地貯存,這些桶子經過檢整後應該體積變小、容積變小。他質疑核廢料可能長久要放到蘭嶼,根本沒有實質搬遷的準備。
他並質疑檢整作業有管理上的缺失,張武修說,核廢料貯存場經過檢整後應該把每一桶核廢料所含的鈷60、銫137等輻射強度各是多少詳列清楚,唯有了解每桶的含量後才能預估個別的桶子到底還要存放多少?
他解釋,理論上,每桶的輻射強度不同,可以根據每桶的不同含量與輻射強度進行逐年減量處置,這才是可行的方式。
張武修說,台電公司向他表示,需要再1年的時間才能知道每一桶核廢料貯存桶的強度,這是不負責任的說法,經過4年的檢整仍不了解每一桶的含量,這是管理上嚴重的缺失。
針對蘭嶼居民要求,低劑量核廢料貯存場的監控應該比照2005年香港政府的做法,核廢料貯存場內有空調設備、24小時的監測,張武修說,天秤風災後第一次造訪蘭嶼核廢料貯存場,但場內沒有相關設施,資料不清楚,更加深民眾的疑慮,台電應該改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