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

黃哲斌:如果,2013年是一場旅途


2012/12/27

如果問我,新的一年裡,最期待在台灣社會看見什麼?我會說是,「不斷劇烈對話,然後,不斷重新定義」。私以為,這將是今年的主旋律。

先舉一例:

去年,我在中台灣農村採訪,目睹一些休耕農地,被怪手掏採砂石牟利,挖空深達三層樓,像極我們的大地上,一道一道深可見骨的傷口;尤有甚者,有些農地回填廢土,有些掩埋醫療廢棄物,這些受傷的土地四週,是仍在耕作,仍在孕育生養穀糧蔬果的農田,它們水脈相連,地氣相通,這些農作物,最終會進入我們的食道,進入我們的胃腸。

這些事,不斷在島上發生,石化廠在空棄魚塭傾倒石灰,煉油廠趁雨在河流排放廢水,觀光飯店在沙灘掩埋垃圾,我們不斷糟塌土地、糟塌河流、糟塌海洋,我們以為只是傷害地球,卻不知,我們正在自戕。

或許,你以為這是新年功課,其實不只,這是整個嬰兒潮世代的補修學分;你以為這是環境議題,其實又不只,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反省,並償還子孫的鉅額債務。

一九七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後,過去四十年,「成長」與「開發」是台灣社會的主流關鍵字,躲在GDP與人均所得等數字背後,它們像是兩輛推土機,輾碎排除一切障礙,人權,農業,環境,自然資源。「自由市場」與「依法行政」提供足夠燃料,摧毀應該珍惜的,消滅永難回復的,掩護人性埋藏在體制內的邪惡、貪婪、掠奪、破壞。

台東美麗灣,就是最醜陋的例子。為了一個財團,為了一家飯店,為了短視的小利,地方政府可以輕賤制度,輕賤司法,尤難忍受的是,輕賤大自然恩賜的沙灘與海洋,輕賤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地方官員與環評委員私相授受,中央政府默許暗助,代議機關及反對黨等政治制衡機構失語失能,造就一齣荒誕的環評類戲劇,造就一部東海岸的災難首部曲。

新的一年,這股上世紀遺留的開發思維,還會不斷來襲,官員及工商大老將環評制度貼上「阻礙發展」的標籤,就是一例;他們會繼續鼓吹,山川海洋土地森林,都是人類的「財產」,都像我們打開冰箱恣意取用的「資源」,阻礙其間的必須被毀棄,被排除,包括反對的聲音,會被冠上「妨礙地方發展」、「破壞就業機會」等罪名。

與過去四十年不同的是,原本被孤立、被訊息屏蔽、被選擇性告知的社會個體,開始透過網路,透過非主流媒體,透過社群網站,獲取資訊、交換情報、對話知識、串連行動、集體表態,一方面凝聚公民意識,一方面積極串流社群,與舊有體制對話、撞擊、拉扯,同時在衝突過程中,蓄積下一次的發聲能量。

光是去年,從文林苑事件、反核運動、中科搶水風波、美麗灣爭議、直到反媒體壟斷,我們都看到公民運動與傳播運動交互作用的新模式,公民在理念對話中摸索列隊,在運動隊伍裡傳遞訊息,形成一種不斷堆疊累積的力量。

當政治權力與主流媒體益趨保守被動,當舊有的發展思維繼續濫行破壞,將迫使原本不關心公共議題的公民社群憤怒、集結。與過去相較,這股力量或許更為鬆散,卻更符合網路時代「無組織的組織」特性,並透過非傳統的人際網絡,發散動員以往未及的社會角落,醒覺更多尚未醒覺的沈默個人;作家、導演、歌手紛紛投入公眾事務,正是這股趨勢的冰山浮角。

今年,甚或來年,台灣社會將透過種種價值對話,重新思考我們與環境、與人權、與資訊社會、與政治體制、與經濟生活的變動關係;我們將重新定義媒體、學習、家庭、工作,以及富裕與貧窮,進步與退縮。

或許,這會是一場不太愉快的旅程,壓制、歧視、迫害的陰影將如影隨形。然而,旅途已經開啟,我們正在路上,遠遠聽見鼓聲,仍能選擇沿途風景,以及下一世代的目的地。

sourse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article/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