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選錄這則新聞是因為,海洋裡的生物也是野生動物! 我們應該要有相關的基本概念,以免做出自以為保育卻反而殘害動物的行為...
***
從早期餵食流浪犬貓,到台灣獼猴、鴿子、松鼠、魚等,到處都可以看到人與動物親近的畫面,然而,近年來因為環境的開發,小動物的天敵漸漸消失或退出生活領域,加上人類爭相餵食,導致部分小動物數量激增,逐漸威脅到人類的生活。
小動物大繁殖 破壞生態平衡
台南市動物防疫所所長李朝全解釋,過去動物必須辛苦覓食,可能常常餓肚子,現在人類不斷餵食,小動物營養充足,人類吃的食物又多含生長激素,導致小動物發育快速,且「飽暖思淫慾」,交配繁殖的頻率大增,自然就越生越多。
原本自然界各物種都有天敵抑制其數量,但都市開發後,鴿子、松鼠、斑鳩、麻雀等小動物的天敵,例如猛禽類、蛇類,都無法在到處都是人類和建築物的環境中生存,更讓很多小動物得以安然棲身,造成族群激增。
小動物本來不會威脅到人類的生活,但特定物種若過度繁殖,達到一定的數量,不但會破壞大自然的食物鏈,還逐漸威脅到人類的生活。例如鴿子四處排便、掉毛,造成環境污染,讓民眾苦不堪言,台南市大林國宅除了鴿糞危害,還得忍受鴿群帶來的噪音;松鼠不斷掉毛,在樹下休憩的人容易吸進鼠毛造成過敏,不喜歡松鼠的人更擔心松鼠突然竄出嚇到人。
人畜共通疾病 「疫」發不可收拾
更嚴重的是傳染病和疫情問題。李朝全表示,小動物身上常有葡萄球菌、鏈球菌、破傷風桿菌、寄生蟲等,鳥禽類還可能有禽流感。而人畜共通疾病若經過病毒重組,可能造成難以遏阻的疫情,對人類的威脅更嚴重,因此,人類和野生動物過度親近,其實另藏看不見的危機。
除此之外,特定物種的過度繁殖和人類餵食,還帶來對植物的殘害。植物專家梁崑將發現,松鼠是囓齒類動物,必須不斷啃樹磨牙,若數量過多,將影響當地樹木的生長。更嚴重的是,松鼠有儲存食物的天性,會將吃不完的食物放在樹洞或樹幹分叉處,過去覓食的少量堅果類,即使儲存在這些地方也不會有事。
但現在人類餵食的食物皆是高糖分、高蛋白的加工食品,一旦儲存在樹上,便會腐敗、發酵,引來菌類和黴菌,侵入樹幹和樹根,讓樹木失去生命力,很多珍貴的老樹其實都因此死掉。「大家越來越重視老樹,卻不知道自己恣意地餵松鼠,其實是在害樹!」
獼猴餵成潑猴 傷作物還傷人
再將視野放大,除了都市裡餵食小動物的行為,人類餵食獼猴的行為近年來也出現嚴重後遺症。分布在全台山區的獼猴大量繁殖,越來越大膽,常動手向民眾搶食物,甚至抓傷人,還侵入農田和農舍,破壞農作物、傷害雞鴨,讓農民苦不堪言,每年損失的水果、竹筍等經濟作物數量驚人,都是人類開心餵食時從未想過的問題。
李朝全認為,要讓環境永續發展,必須從小學開始,教導正確的生態觀念,才能了解人與動物之間如何取得最佳的平衡點。而各級政府也必須開始採取相關措施,有些國家會採取狩獵季的做法,開放特定季節狩獵,這在我國可能行不通,但我們可以採取比較緩和的方式,例如在食物中摻入節育藥,逐步抑制動物的數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