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新聞] 紐時:「銫」進入海洋食物鏈很可怕

2011330 12:28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被檢測出核裂變時產生的放射性物質「銫」。(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鮑蓉蓉/綜合報導 

紐約時報28日報導,日本自然資源和能源廳表示,他們已在福島核電廠附近的海水中偵測到放射性物質「銫」,若進入食物鏈,恐將引發連鎖效應。 

報導中指出,距離核電廠1千英尺左右已偵測到超過標準20倍的「銫137」,除此之外,在距離核電廠1英里以外的地方,則是有超過標準值1150倍的「碘131」,情況相當嚴重。 

科學家對此表示,「銫137」對海洋食物鏈造成極大的威脅,不容低估其影響力。至於「碘131」的威力下降的比較快,平均每8天威脅力就降一半左右(即半衰期為8天),因此只要近期禁止漁獵以及食用海鮮,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影響應不大。 

相反的,「銫137」的威力相當驚人,半衰期長達30年,更嚴重的是,它就像水銀一樣,當魚類吃了吸收銫以後的海洋植物,銫的程度會變濃。 

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法利科夫斯基(Paul G.Falkowski)表示,雖然洩漏的輻射量低,但令人擔心的是,這些輻射水最終若流入大海,「銫137」將在食物鏈存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到時候相當難處理。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海洋具有稀釋的功能。在近代,人們已將輻射性物質倒入海洋,其中包括核反應堆以及核廢料。1993年,一艘俄羅斯船曾在日本海域傾倒數百噸核廢料,引發兩國交惡。 

不過海洋學家在事後監測該區域,卻發現輻射後果甚微,這得益於海洋的稀釋力量。不過1994年時,大部分的國家都已不再往海洋傾倒核廢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