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5日

人間異語:這一代年輕人的反叛


2013年03月15日   陳詩婷 電音反核DJ

Q:怎麼會開始接觸電音?
A:我25歲,高中時接觸搖滾樂,念大學認識電子音樂,相較於多數音樂由主唱拿著麥克風告訴你想表達的東西,電音有更多想像及探索空間,我也開始自學創作。

電音源自原始的部落儀式,群眾在巫師的咒語誦念聲、重複的鼓擊節奏中進入集體催眠狀態,探索靈性、發掘生命能量,召喚出集體精神性,成為啟發智慧、發展文明及鞏固社會的力量。

電音在台灣很小眾,透過旋律及節奏創造出一種去中心化的情境,強調身體解放、自我意識、和平、尊重及團結。在電音世界,音樂創作者的主導地位縮得非常小,每個聽眾都是主角,擁有音樂的詮釋權。

會想透過電音正面積極的力量,與社運擦出火花,是因我念大眾傳播,覺得體制內的新聞訓練較為保守,所以我開始關心樂生、反淡北道路、都市原住民反迫遷等社會運動,也參與綠盟的反核活動。我覺得社會運動不能只走悲憤路線,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詮釋面貌。

用電音讓核電解嚴

家人雖不太知道電音是什麼,仍願意支持我的興趣。不過有時遇到親友婚禮,我媽覺得既然都是音樂就乾脆上台表演,我只好跟她說沒有人在婚宴上放電音的。

Q:電音與反核間有什麼關係?

A:電音的去中心化思維,與反核運動中想打破政府對核能資訊的威權有異曲同工之妙。政府長期以威權強化核電廠的形象,民眾只能被動接收不公開、不透明的核電資訊。

早期台灣有民謠、國外有搖滾樂挑戰權威,電音在這個時代傳達人與環境和諧的價值觀,可以反思核電議題,鼓勵更多年輕人參與。而且電音須高度仰賴電力,更有責任思考電力能源的生產過程可能對環境的破壞。

過去一起玩音樂的朋友們陸續加入反核行列,組成P.L.U.R.S電音反核陣線,用和平、愛、團結和尊重,發揮公民權利,反對核電,選擇安全永續的能源。如果說過去對核電的討論像是核電戒嚴時代,電音就是用音樂促成核電解嚴。

Q:熱愛電音的年輕人為什麼反核呢?

A:長期我們被教育核能是高科技電力,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實際接觸後,看到貢寮居民的心聲沒人聽到,政府過去用欺騙方式將核廢料送到蘭嶼,我開始思考,難道這個所謂社會發展的必要科技,一定要建立在這樣不公平、不正義、不公開的基礎上嗎?

台灣的核能發電在所有發電量中所佔的比率不高,電力的備用容量率不低,核電的存在根本不是為了解決缺電,而是反映台灣長期以來認為用電量增加就代表經濟成長也會增加的錯誤用電邏輯。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曾說,他的動畫不用核電,我希望我們的電音,也不要用到核電。

特約記者何青衣採訪整理

source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315/34889196/%E4%BA%BA%E9%96%93%E7%95%B0%E8%AA%9E%EF%BC%9A%E9%80%99%E4%B8%80%E4%BB%A3%E5%B9%B4%E8%BC%95%E4%BA%BA%E7%9A%84%E5%8F%8D%E5%8F%9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