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7日

海風下,我記得那年夏天的聲浪─2010建築工作營日記(14之2)


編按:今年夏天,有一群建築、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來到刺桐部落渡過不一樣的暑假。當初規劃這樣的營隊,就是希望往後可能成為建築師、設計師的年輕人們,避免做出不永續的傻瓜設計,能在學生期間就有與部落接觸的經驗,與要住在房子裡的人有面對面的機會,認識當地的風土人文,在地智慧,甚至,體驗人類力量的渺小、大自然力量的偉大...這一切,現在從頭說起...
***
2010刺桐工作營工作日誌 (紀錄:蔣紹怡\編輯:黃苑蓉)

7/17 (六) Day2


上一次被太陽叫醒的時候已不知是多久前了,來到了這裡,身體也不知不覺也跟隨著太陽的起落。


今天早上的行程,是參觀並汲取都壢部落社區營造的經驗和成果。帶領我們認識都壢部落的,是都壢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吳(筱帆)老師,我們在新建好的部落教室裡,認識了這個部落的特色和歷史。


都壢,是編織的意思,所以編織在這裡是一個很重要的傳統工法。這裡很早就是日治時期的一個行政中心,漢化的非常早,所以找回部落的傳統工法,就變得更顯困難。為了找回許多快流失的傳統,於是舉辦海祭,欲重現以前年輕人孝敬部落老人的重要祭典,並舉辦部落會議以討論部落各類議題。為了保存快失傳的許多歷史,還以影像紀錄仍在世的許多耆老們的經驗和故事。 

看著都壢如此用心的經營著自己的部落,我們也對於刺桐的未來充滿了希望。如果能用心營造,刺桐一定也能如都壢這般成功的。


中午在都壢吳老師的邀請下,於她的民宿外享用午餐。第一次喝了水母湯,吃了加了蜂蜜的麵包果。


下午回到了刺桐,稍做休息後,就準備開工。因為所有的堆肥桶都已滿了,所以宗翰和阿嶢則被徵召和鄭爸到建和山上處理、清空肥料。而其他人,為了方便二樓屋頂的施工,則決定先用之前採回來的竹子搭起鷹架。在濱盛大哥的簡單指導下,我們將竹子鋸妥,並用鐵絲綁成八個正方形的支架,但初次學習還沒有很熟習,一直到太陽下山鷹架還沒有搭完。


晚上吃過晚餐後,是由第三建築工作室張鵑后學姊所提供的簡報時間。簡報內容大多是在介紹第三建築工作室最近幾年的許多案子,從九二一日月潭邵族部落重建開始的協力造屋、四川大地震於當地使用的輕鋼結構,到去年八八風災太麻里許多部落的中繼屋及永久屋。輕鋼結構的好處是,容易組裝,回收率高,並且可搭配當地的材料如木材或是泥土來搭建。而且更可以聘用當地人,教導搭建技術,同時創造就業機會。


鵑后學姊同時提供了現在正在進行的許多中繼屋和永久屋的現況資料,並建議我們可以找一天去中繼屋現場參訪。簡報後大家互做自我介紹及提問,其中謝以士就提到了一個觀點:「像是中繼屋的雛型是歐洲風格的斜屋頂,像這樣以半強制的方式來建造別人的房子,並同時影響到了居民的生活形態,要如何幫助他們回到原有的生活方式呢?」

簡報後,我們帶著一些工作室的學長姊們到我們的工地察看,互作交流。對於明天的工作進度,就是繼續搭建鷹架,並設計、製作樓梯的模型以利討論,還有另加的一個部落內斜坡步道的改善工作(編按:就是從聚會所走下Sinsing家的土坡,水土流失加上人為踩踏嚴重,需要人為階梯輔助鞏固路面)。

晚上大家在海邊升起了營火,圍坐一圈,討論明天去加路蘭教堂做彌撒後的表演活動。還剛認識的彼此還有些害羞,所以大家就決定了較簡單的「望春風」演唱。在沙灘上圍繞著營火,耳朵中仍是大苑的直笛聲,和海浪創造了和諧的催眠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