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日

[報導] 三鶯部落:不畏勞苦 潘阿金的堅強人生

編按:報導中所描述的生活,在刺桐部落的許多50歲以上的長者也曾經歷過!
***
流金歲月系列1:不畏勞苦 潘阿金的堅強人生
立報╱李宜霖 2011-03-29 21:37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馬躍比吼(Mayaw Biho)的紀錄片《我家門前有大河》,深刻紀錄三鶯部落潘阿金一家人的生活。影片從日常的角度,刻劃出深遠的生命長河。紀錄片透露了潘阿金的生命片段,影片之外,邦查(Pangcah)原住民潘阿金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生命故事。
潘阿金的人生遭遇,呈現出生活其實就是一種求「生存」的狀態,她不得不勇敢面對。為了守護親愛的家人,咬牙渡過一切接踵而至的難關。

潘阿金1964年出生於台東鹿野瑞源部落。阿金的父母為了撫養小孩,前往山上砍香茅,上下山還得涉水。途中經過的河流很寬,水深及腰,甚至還有漩渦。萬一降下大雨,便無法渡河。
父親曾經揹著阿金工作,阿金兩手緊握著採收的香茅,父母一起手牽手協力渡河;就算天色很暗,也要想辦法過河。如果有遇到其他族人上山工作,大家都會一起手牽手,才有力量過河,不會被沖走。遇上河流水量不深,族人還會下水捕魚。

香茅採收後送到工廠,但賺的錢很少,不夠讓小孩溫飽。阿金的哥哥在外面工作,姊姊當家庭幫傭,照顧小孩。之後家裡借錢無法還,她的姊姊只好嫁為人婦。

排行老三的阿金負責煮菜飯、燒開水等雜務,煮好等父母、弟妹回來吃。年幼的阿金身高不夠,還要拿椅子才能取飯,母親跟她說:「我們以前很小就得煮飯。」

阿金每天只能煮地瓜稀飯,配上地瓜葉、南瓜,幾乎沒有肉可以吃。有時煮到鍋子發黑,大家還是照常吃。如果母親買一條魚,還必須分給家中8個兄弟姊妹吃。母親招待客人才會殺雞,小孩只能喝湯。從小勞動的阿金說:「我一輩子都要這麼累嗎?」

離鄉背井到台北求生
在台東無法生存,經由朋友介紹,阿金父母親帶著6個小孩上台北,在新莊迴龍磚窯廠工作,並且在附近搭工寮居住。當時,阿金才國小1年級,家裡很窮困,還必須照顧弟弟、妹妹。她只會講原住民話,只能看著電視學國語。

來台北後,阿金繼續念小學,由於弟弟沒有人照顧,她打著赤腳,揹著弟弟一起上學。她書包裡放著檳榔,便當裡裝著母親準備的蝸牛、地瓜葉、鹹豬肉,同學們一直很好奇原住民吃什麼,受不了大家的眼神觀望,阿金只好躲在操場吃。但同學不死心跟著她,並且把她的便當搶走,掀開便當蓋品頭論足,甚至嚐完蝸牛後,馬上吐在桌上。後來阿金被老師發現,警告不准帶小孩及蝸牛、鹹豬肉原住民食物。阿金揹著弟弟在操場罰站,同學們在教室裡頭取笑。

被學校禁止幾次後,阿金跟母親說:「我寧願不要唸書。」躲起來不去上課。離開學校後,為了分擔家庭生計,阿金開始在磚窯廠工作,也可以看顧弟弟。弟弟可以待在磚窯廠跑來跑去,累了就躺在帆布上,蓋著棉被睡,睡飽繼續走動玩耍。

阿金父親負責挖土,之後製成土磚。阿金負責將磚塊從車上拿下來,並且將磚塊切開、排磚、曬乾。整排的磚塊堆疊,像人一樣高。阿金蹲在地上排磚,蹲久累了,就輪班做其他工作,她必須辛苦勞動一整天。遇到下雨磚塊必須用帆布蓋起來,因為磚塊是土製成,會溶化掉。等到磚塊曬乾後,再搬到車子裡,送去磚窯燒,在大火燒烤下,變成紅紅的磚塊。

阿金沒想過她的大半生就在磚窯廠渡過,而她的人生就像磚塊,歷經雨淋日曬,在大火中粹鍊,命運的熊熊火苗,正預備燃燒她的人生。

三鶯部落拆遷時,潘阿金仍與族人一同守候家園,不畏政府的進逼。(圖文/李宜霖)
出處 http://n.yam.com/lihpao/garden/201103/20110329078369.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